跳至內容

用戶:Šolon/條目/優良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編輯]

2011年5月5日[編輯]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氏。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明朝李自成所滅,清軍由明將吳三桂引領入關,打敗李自成的順軍,隨後多爾袞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

2013年6月28日[編輯]

漢軍八旗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漢軍八旗的前身主要為早期滿洲八旗中的漢姓人丁,起初地位不高。在崇德年間,因鑄造和使用火炮的能力而被清太宗皇太極獨立編旗。入關後漢軍八旗在熟悉地形、收集情報、招降納叛等方面也有先天優勢,因此成為了清朝問鼎中原的急先鋒。清朝中期,隨着八旗人口的不斷增長,生計問題開始凸顯,清廷遂強令資歷最淺的、入關後歸附清廷的漢軍旗人脫離八旗組織以緩解旗內生存壓力,只有入關前歸附的遼東「陳漢軍」獲得了保留。至清中後期,八旗族裔界限消逝,漢軍旗人也早已被滿洲所影響、同化。

2013年12月19日[編輯]

傅履仁(1934年-2010年),滿族,著名社會活動家傅涇波之子,曾在美國陸軍服役長達30餘年,成為了其歷史上首位華裔將官,退役後曾任麥道中國總裁、波音中國副總裁、美國安然國際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大西洋委員會理事、以及美國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的第四任會長等職。傅履仁晚年致力於中美兩國友好交流,曾多次造訪中國,並完成了司徒雷登歸葬其出生地杭州之遺願。

2014年1月15日[編輯]

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出身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世家旁系,祖父覺昌安明朝授予都指揮使,父親塔克世為覺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少年時曾以采參為生,常到撫順關馬市進行貿易活動。後因父祖被明朝誤殺,努爾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復仇,開始了其建國稱汗、征戰一生之路。他先後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勢力、海西女真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體上統一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兩年後誓師伐明,後金軍在四年間接連攻佔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等地,並遷都瀋陽。由於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創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後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正因如此,努爾哈赤雖然沒有親自建立清朝,卻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稱。努爾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創建者,他將來源於女真諸部的鬆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爾哈赤還令手下學者根據蒙古字母創製文字來拼讀女真語(也就是後來的滿文),解決了當時女真人書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漢文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努爾哈赤善於組織、長於用兵,一生少有敗績,且常有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之戰,其進兵遼東時期所採用的屠殺和奴役漢人的嚴酷手段給遼民帶來了深重的磨難。

2014年5月14日[編輯]

亞裔美國人軍事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12年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時期,當時就有亞裔士兵加入美國軍隊英國軍隊作戰。在後來的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北軍)邦聯軍(南軍)兩方皆有亞裔軍人參戰的記錄。在此之後,亞裔美國人主要在美國海軍服役直到美菲戰爭。到了20世紀初,亞裔美國人開始進入西點軍校聯邦軍事院校。同一時期,也產生了第一位獲得代表美國最高軍事榮譽——榮譽勳章的亞裔美國軍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亞裔等非白人族群在國民軍中服役。一戰以後,亞裔軍人陷入默默無聞的低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湧現出諸多日裔華裔菲裔韓裔等在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亞裔美國軍人。根據1948年杜魯門總統頒佈的9981號行政命令廢止了軍隊中的種族隔離制度,如陸軍442步兵團等一些由亞裔編成的部隊均被取消,士兵被分配至其他單位。在韓戰越戰中又出現了數位獲得榮譽勳章的亞裔美國軍人。此後,亞裔美國人繼續在軍隊中服役,直至今日。>> 閱讀全文

2016年9月2日[編輯]

三藩之亂(1673年農曆11月21日-1681年農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議為由,結合海內外反清勢力起兵反叛的戰爭。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吳三桂舉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軍攻佔雲南吳世璠自縊而終,共歷時八年。吳三桂起兵初期兵勢甚猛,數月之間便攻佔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爾尼、延平王鄭經等先後舉兵響應,一度動搖清廷在中原的統治根基,吳三桂之聲勢至此達到頂點。不過,吳軍此後未能有所進取,清廷在相持階段逐漸獲得轉機。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將軍圖海憑藉平定察哈爾之餘威,一戰而收復關中地區。與此同時,康親王傑書等各路清軍也擊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軍於浙江江西一帶,耿精忠於此戰後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孫延齡勢力則於廣西覆滅,吳軍之東西兩翼皆被清軍翦除,清軍在全局上對吳軍呈合圍之勢。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稱帝,國號為,建元昭武,試圖重振民心士氣,然而卻於數月後病死於衡州太孫吳世璠繼位。此後,戰局對於吳周而言更是每況愈下,先失重鎮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軍又擊敗吳周將領王屏藩於四川,試圖阻斷吳軍補給線,吳世璠只得退守貴陽。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軍順勢分道入黔直指雲南,於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吳世璠兵敗自縊,三藩之亂至此平定。

2017年7月9日[編輯]

馬里昂軍校於1842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馬里昂市創校,在該國僅有的4所軍事初級學院中歷史最為悠久。因其為阿拉巴馬州法定的官方軍事學府,所以又名阿拉巴馬軍校。馬里昂軍校是南方院校協會的成員之一,有「美國伊頓」之稱,曾被評為卓越榮譽軍事學校、最佳軍事初級學院、全美最成功的社區學院第12位、最佳社區學院第16位、阿拉巴馬州校友收入最高的社區學院等。馬里昂的軍校學員團綽號猛虎營。自建校一百餘年以來,包括一位美利堅聯盟國準將在內的美軍各個軍種共有超過200名將軍畢業於該校。馬里昂軍校的建校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成立的霍華德學院。1887年,霍華德學院遷往伯明翰。時任校長J·T·墨菲因辦學理念的分歧沒有隨該校遷移,而是留在舊校址依據其母校維吉尼亞軍校的模式創立了馬里昂軍校。成立伊始的馬里昂被定義為私立軍校。第二任校長H·O·墨菲在任期間以英國伊頓公學為辦學目標,積極結交社會名流,擴大了馬里昂在全美的影響力。然而,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學校將治學重心主要放到軍事訓練上。1916年,馬里昂軍校成為了首批引進美國陸軍陸軍儲備軍官訓練團的學校之一。大約在同一時期,又開設了聯邦軍校的預備課程。二戰時期,學校從僅有的兩棟建築逐步擴建至今日之規模。1968年,美國陸軍提前授銜計劃進入了馬里昂軍校。2006年,馬里昂轉型為州立,並成為了阿拉巴馬州法定的官方軍校。馬里昂軍校的校園經相關機構認證為阿拉巴馬州歷史地標。校內有兩處國家史跡名錄,分別是軍校禮拜堂和拉夫雷斯樓和校長官邸。此外,阿拉巴馬軍事名人堂也位於校內。馬里昂軍校每年都會以主要遊行隊伍的身份參加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老兵節慶祝活動——伯明翰老兵節遊行。

2017年7月25日[編輯]

尚之信(1636年—1680年),字德符,號白岩,別稱「俺答公」,漢軍鑲藍旗人,祖籍山西洪洞,平南王尚可喜長子。尚之信年少時曾入宮為侍衛,順治帝賜其同公爵秩。及後,尚之信歸廣東,輔佐尚可喜處理藩內軍政,之信大權獨攬,與尚可喜多有不合。可喜以其酗酒嗜殺,奏請朝廷改以次子之孝襲平南王爵。在三藩之亂中,尚之信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輔德親王之職爵,反叛清廷。不久,因與吳三桂齟齬,旋即降清,封奮武大將軍、襲平南親王。1680年(康熙十九年),因被家屬、部將告發仍懷有異志,尚之信被康熙帝賜死於廣州

2017年8月3日[編輯]

詹姆斯·托馬斯·墨菲馬里昂軍事學院創始人。墨菲曾擔任維吉尼亞軍校學員總隊長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在南北戰爭中被推舉為美利堅聯盟國陸軍中校,曾率領阿拉巴馬大學學生軍與聯邦軍隊作戰。他還曾在麥迪遜學院、林奇堡學院、和阿拉巴馬大學等學校任教。1871年,墨菲擔任霍華德學院第六任校長。1887年,在霍華德學院搬遷至伯明翰市後,墨菲將極少數不願離開的教職員工凝聚起來,在霍華德學院舊址創立馬里昂軍事學院,並被推舉為第一任校長(1887年-1906年)。1912年,墨菲病逝於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

2017年8月16日[編輯]

塔齊布,字智亭,陶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早年以護軍身份擢為侍衛。此後,被外放至湖南擔任游擊。在此期間,塔齊布的軍事才能被曾國藩發現,因此開始展露頭角。在曾國藩的推薦下,塔齊布參與了湘軍的組建,成為曾國藩的左右手。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塔齊布率部連克太平軍於湘潭岳州武昌等地,因功晉升湖南提督、獲授予喀屯巴圖魯勇號、騎都尉世職。不久,武昌復失於太平軍之手,在清軍着手反擊、攻打九江前夕,塔齊布因積勞成疾病死於大營,清廷追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史書描述塔齊布「忠勇絕倫」、「智勇雙全」,左臂刺有「忠心報國」四字,能與士卒同甘共苦,閒暇之餘常與眾將士聊家事,每念及老母時則泣下。塔齊布作戰時背負槍、手持弓矢,有親兵二人持長矛、套馬竿相隨,皆精準無虛發之人。塔齊布每戰必匹馬當先,友軍被圍則必救,在湘軍中與儒將羅澤南並稱「塔羅」。在清末八旗子弟不堪為用的大環境下,塔齊布與烏蘭泰多隆阿都興阿、舒保等同為當時僅有的幾位知兵善戰的旗人將領。

2018年1月1日[編輯]

八旗清朝特有的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旗下之人稱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雛形來自於明代女真人滿洲人)的射獵小隊「牛錄」。努爾哈赤將這一制度進行了改善,於1615年正式創立八旗,依位次,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隨後數十年的征戰和發展過程中,又逐漸吸收了蒙古漢人等族群而增設蒙古漢軍八旗,形成了一個以滿洲為核心、蒙古、漢軍為主體的多族群聯合的社會集團。八旗對清兵入關和此後維持政局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無役不與,因此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國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採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漢地的統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隸屬上則獨立於這一體系之外,因此又被稱為「國中之國」。八旗子弟「生則入檔,壯則當兵」,故以披甲從軍為主要職業,此外還可選擇出仕,他們在教育、科考、任職、律法等政治、經濟領域均享有一定特權。自清中後期,由於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額有限,閒散旗人增多,從而導致了八旗生計問題突顯。相對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漸疏於操練,給了湘軍等漢人地方武裝的崛起的機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強用新式武器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統治者嘗試對八旗進行改制以適應時局,但都收效甚微,無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敗。民國初年(1912年),八旗衙門因《清室優待條件》獲得保留部分職能。1938年,隨着最後一支八旗組織新疆錫伯旗營被改編為縣治,八旗正式成為歷史。

2018年1月13日[編輯]

伊爾根覺羅氏,又作依爾根覺羅氏宜爾根覺羅氏民覺羅氏,是滿洲著姓覺羅氏的分支,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赫哲和在清代屬於佛滿洲的「陳錫伯」也有此姓。伊爾根覺羅氏傳說為被金人擄走的北宋宗室後裔,還有一部分來自清朝皇帝賜姓。明朝末期,伊爾根覺羅氏各家族主要分佈於穆溪、葉赫興堪、呼訥赫、瓦爾喀、松花江、阿庫里等地區,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相繼歸附。清朝時期,伊爾根覺羅氏世家貴族、文臣武將等著名人士甚多。民國以後,伊爾根覺羅氏多因起源傳說或覺羅的近似發音而使用「」為漢姓。根據《欽定皇朝通志》記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所以伊爾根覺羅氏在廣義上也可以泛指愛新覺羅氏之外所有非皇族的「民覺羅氏」,史籍中亦常見其他民覺羅人士被稱為伊爾根覺羅氏的情況。

2018年1月28日[編輯]

葉赫那拉氏是滿洲著姓那拉氏的主要分支之一,為海西女真葉赫貝勒的家族姓氏,其始祖為蒙古人星根達爾漢,因攻佔世居扈倫國張城那拉氏的領地而改姓那拉,其後部眾遷居葉赫河,因而號葉赫國。星根達爾漢四世孫太杵生二子,長為清佳砮、次為楊吉砮,兄弟二人一統葉赫諸部,各居一城皆稱貝勒。傳至金台石布揚古時,葉赫被努爾哈赤吞併,宗族、部屬被編隸八旗。清朝時期,葉赫那拉氏各支重要世家貴族、文臣武將等著名人士甚多。清太宗皇太極之母孝慈高皇后、康熙初年四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康熙年間重臣明珠等均出自該家族。此外,慈禧太后掌握清帝國實權達四十餘年,先祖喀山亦為葉赫那拉氏,其家族世居葉赫國蘇完地方。民國以後,葉赫那拉氏多以等為漢姓。

2018年4月22日[編輯]

烏拉,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滿語原意為「」,因其都城位於松花江上游(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而得名,統治者姓烏拉那拉氏,最早可追溯至其始祖納齊布祿創立的扈倫國,於脫脫不花東征女真後衰落並南遷。1561年,其後裔布顏統治時稱貝勒,創立烏拉國,起初從屬於同族兄弟哈達萬汗王台,並以其為盟主組成新的扈倫部落聯盟。王台死後,諸子爭位,烏拉趁勢擺脫哈達掌控,布顏之孫滿泰布占泰兄弟統治期間兼併臨近部落使得烏拉躋身海西女真強者之列。同時期,努爾哈赤崛起於建州,隨着其領土不斷擴張而與烏拉等部產生摩擦。烏拉還作為主力參與了以葉赫為盟主的九部聯軍,與建州軍在古勒山激戰,結果聯軍大敗,布占泰被俘。此後,滿泰被部民刺殺,努爾哈赤扶植布占泰回烏拉繼位,並與其五次和親,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不甘失敗,暗中聯合葉赫,希望能洗刷被俘的恥辱,後更是稱汗,但烏拉卻在烏碣岩之戰中慘敗於建州,其勢力退出了圖們江地區,失去了對臨近東海女真部族的支配,建州進而接連蠶食烏拉領地。1613年,努爾哈赤親率三萬大軍攻打烏拉,布占泰不敵,率領殘部投往葉赫,歷時五十一年、三代四任國主的烏拉至此滅亡。烏拉鼎盛之時疆域東至朝鮮、北至今黑龍江省牡丹江、俄羅斯遠東興凱湖、西、南分別與輝發、葉赫接壤,人口達60餘萬。其都城烏拉城盛極一時,有「東方第一大城」之稱,有詩曾對此稱讚道,「烏喇部,貝勒家,層樓復殿飛丹霞」。其立國之時,女真文已不再通行,故並無本國文字,其內部通行漢文蒙古文,尤其上層統治者多使用以上兩種文字與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各部之間進行書信往來。